通過中國煤炭工業改革發展情況通報會分析煤炭工業中長期發展思路
發表時間:2014/10/10 11:29:42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召開2013年度中國煤炭工業改革發展情況通報會,分析探討了煤炭工業中長期發展思路。
一、煤炭工業中長期發展趨勢分析
1、在可以預計時間內,煤炭仍將是世界的重要能源。從全球煤炭消費形勢看,在過去的23年間,全球煤炭消費比重由1990年的27.38%提高到2012年的29.90%,而原油則由38.83%下降到33.11%。盡管世界各國為應對氣候環境變化,力求減少煤炭消費,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但由于煤炭具有資源豐富、分布廣泛、供應可靠、價格低廉等突出特點,在全球一次能源結構中的比重仍呈上升趨勢。
從世界主要經濟體煤炭消費看,2013年,美國煤炭消費同比增長3.9%,美國能源署預測,2014年美國煤炭消費將繼續增長3.3%;德國、英國等歐洲部分國家煤炭進口保持增長;亞洲地區兩大煤炭進口國日本、韓國煤炭進口規模將繼續保持穩定,印度煤炭需求將大幅增長。
從全球能源資源賦存情況看,在全球已探明的化石能源中,煤炭占54.65%,遠高于油氣資源。特別是隨著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技術和現代煤化工技術的快速發展,煤炭仍將是人類生產生活無可替代的重要能源。
2、煤炭作為我國主要能源地位難以改變。從我國煤炭消費形勢看,煤炭作為我國的主體能源和重要的工業原料,在我國一次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中的比重一直保持75%和70%左右,有力地支撐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平穩較快發展。特別是近10年來,在宏觀經濟快速發展的拉動下,煤炭需求持續大幅增加。全國煤炭產量由2002年的14.7億噸增加到2012年的36.5億噸,煤炭在一次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中的比重分別占76.5%和66.6%,占全球煤炭生產和消費總量的47.5%和50.2%。初步測算,我國煤炭生產利用對國民經濟總量和增量的貢獻率分別為15%和18%左右,煤炭工業為促進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進程,提供了重要物質基礎和能源支撐。
從我國能源資源條件看,我國煤炭儲量較為豐富。據國土部預測評價,截止2012年底,全國2000米以淺煤炭資源總量5.9萬億噸,其中,探獲煤炭資源儲量2.02萬億噸,預測資源量3.88萬億噸。全國已查明煤炭資源儲量1.4萬億噸,占一次能源資源總量的94%,而油氣等資源僅占6%左右。
從能源供應保障能力看,截止2012年底,全國已建成煤炭總產能40億噸左右,國內煤炭產量占消費總量的92%以上,進口煤僅占8%左右。而石油、天然氣資源儲量少,增產難度大,進口量逐年增加。2012年我國石油、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分別達到56.4%和28.9%。受國際政治、經濟復雜變化等影響,國際油價大幅波動,油氣資源供應風險增加。因此,現階段我國大幅提高石油天然氣利用比重,還存在較多制約因素。在較長時期內,煤炭在我國能源供應保障中的地位和作用難以替代。從可再生能源替代趨勢看,近年來,我國通過加大相關政策支持力度,可再生能源得到較快發展,能源結構不斷優化。2012年全國可再生能源利用量3.78億噸標煤,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達到了10.3%。
根據相關規劃,到202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消費將達到15%左右。即使如此,可再生能源對煤炭的替代作用仍然較弱。從現代煤化工產業發展看,近年來,我國先后完成了百萬噸級煤炭直接液化、間接液化、60萬噸煤制烯烴、20億立方米煤制氣示范工程,標志著我國現代煤化工技術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今年以來,國家先后核準了一批大型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氣等建設項目。煤炭由燃料向原料與燃料并舉轉變戰略已經啟動,必將為煤炭工業發展帶來較大的發展空間,“煤為基礎、多元發展”仍將是我國能源戰略的必然選擇。
3、行業發展面臨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不容忽視。在看到中國煤炭工業快速發展的同時,站在打造中國煤炭工業升級版、提升煤炭工業發展的科學化水平的戰略高度,行業發展仍然面臨著煤炭生產和消費方式粗放、生態環境約束不斷強化、短期煤炭產能建設超前與長遠不足等矛盾和問題,煤炭行業、企業面臨的任務還十分艱巨,任重而道遠。
4、煤炭長期穩定供應值得高度關注。從中長期煤炭供需形勢分析,全國煤炭需求或將保持適度增長。按照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今后一個時期,經濟增速按7%左右測算,煤炭消費彈性系數由1.0下降到0.5左右,預計未來一個時期煤炭消費增速將保持在3%左右,到2020年,全國煤炭需求總量將在48億噸左右,煤炭在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仍占60%左右。
煤礦長期產能建設值得高度關注。從全國煤炭產需平衡預測分析。2006年以來全國煤炭投資累計完成3萬億元。到2012年底累計新增產能22.5億噸。以2005年煤炭產量23.5億噸為基數,考慮這期間關閉淘汰落后產能5.8億噸,現有煤礦總產能40億噸左右。截至2012年底全國煤礦在建規模11億噸,考慮今后七年間淘汰落后產能3.5億噸(2015年前關閉小煤礦2000處)和衰老礦井報廢6~7億噸,累計退出產能9.5~10.5億噸。到2020年,全國煤礦可利用產能40億噸,產能缺口8億噸左右。
二、煤炭工業中長期發展思路和重點任務
展望“十三五”及今后更長一個時期煤炭工業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希望與困難同在。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化煤炭市場化改革,著力構建全國煤炭市場交易體系,強化煤礦安全生產基礎工作,促進煤炭經濟平穩運行,為推進煤炭結構調整,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打造煤炭工業升級版,提升煤炭工業發展的科學化水平奠定基礎、提供支撐。重點是圍繞“一個深化、五個推進、六個轉變”,加強研究,深入探索,創新理念,推進行業改革發展。
“一個深化”:全面深化煤炭行業改革。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行業生產力,增強和激發行業發展的動力、活力和創造力;破除行業發展面臨的體制機制障礙,增強行業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堅持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健全和完善現代煤炭市場體系,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突破制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核心和關鍵技術,加快形成以科技進步和創新為基礎的行業競爭新優勢。
“五個推進”:一是推進煤炭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煤炭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有利于從源頭上緩解煤炭資源開發和環境約束強化的壓力,有利于培育綠色、循環、低碳的現代產業體系,有利于提高煤炭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煤炭行業要按照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的總體要求,促進煤炭安全高效開采和清潔高效利用,以較小的生態擾動獲取較大的資源收益,為我國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提供支撐。
二是推進煤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不僅解放了老的生產力,而且創造了新的生產力。煤炭行業要深入貫徹落實國辦發99號和104號文件精神,推進大型煤炭基地、大型現代化煤礦和安全高效礦井建設,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能力,推進煤電一體化項目建設,促進煤炭深加工和轉化,優化煤炭產業結構。落實“控制東部、穩定中部、發展西部”的開發布局,加大行業發展布局調整。堅持市場導向,打破所有制界限,推進企業兼并重組和煤炭上下游產業協調發展。
三是推進生態文明礦區建設。要正確處理煤炭資源開發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從促進資源開發、區域經濟、礦區社會穩定、生態環保與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推進生態文明礦區建設,注重與地方政府做好統籌協調,積極推動行業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實現企業發展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惠及礦區民生,提高煤礦職工的生活水平。
四是推進煤炭科技創新發展。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準確把握煤炭科技發展規律,對于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突破資源環境約束、盡快走上創新驅動、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煤炭行業要在繼續推進煤炭科技“十二五”規劃提出的“31898”重點工作任務的基礎上,深入研究煤炭科技需求,推進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協同創新體系,提升煤炭科技創新能力。
五是推進煤炭行業文化建設。文化實力和競爭力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標志。要貫徹落實《關于促進煤炭行業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充分挖掘具有煤礦特色的礦區文化和企業文化,豐富煤炭行業文化內涵,不斷提高煤礦工人素質和素養,不斷繁榮煤礦職工文化生活,為行業發展營造積極向上、開拓創新、勇于奉獻、和諧繁榮的發展環境。
“六個轉變”:一是實現從不完全市場向完全市場化轉變。要從發展理念上實現不完全市場向全面市場化轉變,行動上實現由找政府向找市場轉變。推動資源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較大化和效率較大化。
二是實現勞動密集型向兩化融合、人才技術密集型轉變。要充分利用先進的技術和設備,推進煤礦生產現代化、管理信息化、決策智能化,加快智慧礦山建設,提升煤礦從業人員素質,改變傳統煤炭工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形象。
三是實現煤炭產品從燃料向原料與燃料并重轉變。在我國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氣等煤炭轉化示范工程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的基礎上,從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穩定供應的戰略出發,加快推進大型煤炭清潔高效轉化項目建設,有效替代油氣資源,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四是實現生產、銷售原煤向銷售商品煤、潔凈煤轉變。要樹立煤炭安全高效生產和清潔高效利用的理念,逐步做到不運原煤、不燒原煤,向社會提供高質量的煤炭。堅持按商品煤計量、按發熱量計價。提高原煤洗選加工比重和配煤服務能力,延伸煤炭產品價值鏈,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加企業效益。
五是實現數量、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要從長期以來煤炭行業主要依靠產量增加、規模擴大的發展方式,轉向依靠科技進步、依靠結構調整、依靠現代化管理、依靠素質提升增加效益的方向發展;從注重生產向注重市場、注重用戶需求、注重產品價值提升的方向發展。
六是實現以大幅降低安全生產事故為重點向提高職業健康保障程度轉變。要在全國煤礦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好轉的同時,加大投入,改善煤礦生產作業環境,加強煤礦職業病防治工作,提高職業健康保障程度。